埤塘地景與記憶食譜
走路草農/藝團 2022/09/20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吃山和吃海之前,先是看山與看海,風景搭配飲食習慣,從氣味、口感乃至於共食分享,即使是片段的記憶,才更趨於完整,所謂「在地」與「地方」指的正是一連串不可分割的感官感覺;除了山與海,埤塘或許是台灣早期更常見的地景之一。 高雄市現今的內惟仔與新庄仔,先民多來自左營的桃子園(現今的左營軍港及其周遭腹地),自1939年後,經歷日本時代興築軍港而被迫遷居,一直共享著內惟埤、阿彌陀埤、蓮池潭、客(溪)仔埤等因曹公圳,而水到渠成的埤塘生態,當中最負盛名卻遭逢遺忘的,莫過於菱角和芋頭,以及水蕹菜、福菜、田螺等物產的採食。 「埤塘地景與食譜計畫」在口訪之間,復刻出豬尾菱角湯、味增煨芋蘅(ōo-huâinn)與芋頭鹹粥(糜,muê)這三道料理,即使使用了非在地的食物原料,仍要透過烹飪與共食,召喚記憶中的味道,在餐桌上的閒談中,勾勒左營曾經的埤塘風景,記憶亦藉由料理,將有所延續與傳承。 * * * 策展人:陳漢聲、劉星佑
走路草農/藝團編輯,個別被編輯素材得點擊鏈結至原頁面閱讀出處資訊,若有轉載利用之需求,請依各編輯素材之授權與限制範圍之指示,2022/09/20。
- 可食記憶
- 風土材
- 芋頭
- 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