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粄食家之味
石店子69有機書店 2022/09/20
客家人素來以米食為主,凡是遇上年節慶典,家家戶戶會做些點心以招待親戚朋友或祭拜神明祖先,保佑闔家平安。 而客家人對得來不易的食物,也格外珍惜,因此客家食材美味,易保存、且易與其他食材搭配的特色,反映出客家人節儉的本質。 早期客家人多務農,由於耗費體力,因此三餐都離不開米為主食。客家人的「粄」,等同於閩南人的「粿」,將米碾或磨成漿,以蒸、攪、烤、煮、炸的方式,再以鹹甜口味,或入餡或捏製成不同成品。尤其是粄在流經各地、吸取了各地風土人情後,不但變化出更多樣的口味,也紀錄了客家族群離鄉遷徙的足跡。 「粄」與日常生活、年節喜慶、敬神祭典有著密切關係,往昔在過年前,家家戶戶炊煙不斷,蒸了一籠又一籠,年節的氣氛即於裊裊的香煙中,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除了單純食用白飯外,也將米磨成漿製成不少以米為原料的食品,包括常在正餐之間當做點心的「米苔目」;或是農曆春節才會出現的「甜粄」、「發粄」、「菜頭粄」等。 * * * 策展人:石店子69有機書店
石店子69有機書店編輯,個別被編輯素材得點擊鏈結至原頁面閱讀出處資訊,若有轉載利用之需求,請依各編輯素材之授權與限制範圍之指示,2022/09/20。
- 可食記憶
- 客家
- 家之味
- 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