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民國34)二戰結束,日人在臺石油事業由經濟部臺灣石油事業委員會接管,金開英擔任主任委員,指派工程師楊玉璠監理接收工作。1946年(民國35)於上海成立中國石油公司,統籌全國石油探勘、煉製及銷售。同時成立臺灣油礦探勘處,負責石油探勘及開發業務。處長依序由李同照(1946)、董蔚翹(1948)、吳德楣(1954)、詹益謙、張錫齡、黃錦瀅、邱華燈、蕭寶宗、陳瑞祥、魏明輝、蘇福欽、呂明達、吳榮章、廖蒼龍及張敏等繼任。臺灣油氣探採事業能從接收初期,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及淺層油源枯竭的惡劣環境下,突破困境,再造奇蹟。其中金開英主委的不屈不撓、堅定信念及在任處長時間(1954-1980)最長的吳德楣處長(1976改稱總處長),運籌帷幄、勇於突破,實功不可沒。其後,為因應業務的調整與量的增加,1976年(民國65)臺灣油礦探勘處改制為臺灣油礦探勘總處,2003年(民國92)再改為探採事業部。示意圖為處長吳德楣之肖像。
日人治臺50年,生產原油的礦場有出磺坑、錦水及竹頭崎三礦場,生產天然氣的礦場有出磺坑、錦水、竹東、新營及竹頭崎等5礦場。日人在生產油氣的地區皆設有製油所與天然汽油廠,處理生產的油氣。出磺坑礦場為全省原油產量最多地區,佔全臺產量的95%以上,日產量曾高達2萬2千8百多公秉,煉製後輸往日本,後因原油產量減少改內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