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部麓山帶由沉積岩組成,有利於油氣的生成與儲聚。除了原有的舊礦場,臺灣油礦探勘處也持續於西部地帶進行地質測勘與鑽探,期能發現新的油氣田,突破現有油氣源逐漸枯竭的瓶頸。隨著錦水38號井深層油氣鑽探成功,1960年代探勘處對於深部地層的鑽探更具信心,陸續發現了鐵砧山、崎頂、寶山、青草湖、白沙屯等新油氣田,1970年代也於永和山、清水坑、臺西、關子嶺、嘉盛、番婆坑及新石門等構造鑽獲油氣。
隨著這一波新油氣田的發現,苗栗在原有的出磺坑、錦水礦場外,於1965年(民國54)設立鐵砧山礦場,隨之設立了以天然氣發電的通霄發電廠,及處理天然氣的通霄天然汽油廠,將苗栗的石油相關產業再次推向高峰。同時,陸續在苗栗發現白沙屯、崎頂、永和山等重要氣田構造,雖然生產量未穩健至足以設立礦場,仍促進1960至1970年代對苗栗地區油氣分布更進一步的了解。加上當時探井屢次打破鑽深紀錄,及定向鑽井輔助下成功的彎井(側鑽)工程,都顯現當時地質測勘、鑽井技術已有更大幅度的躍進。這一單元的15筆資料,將鐵砧山、白沙屯、崎頂、永和山氣田,分別介紹其鑽探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