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民國48)錦水38號井加深成功,是臺灣石油探採由黯淡趨向光明的重要里程碑。錦水38號井原為日人在臺鑽探的第1口深井,井深3583.3公尺。1959年(民國48)加深至4063公尺停鑽,加深部份發現了第17層A、第18層、第19層、第20層及第21層等共5層新油氣層,油氣測試結果日產天然氣110,000立方公尺、原油10公秉,豐富產量顯示深層油氣的鑽探潛能。同時,深井的高溫高壓也帶來油氣採收的難題,穿試17A、18層時,井底壓力高達每平方吋7,500磅。
當時缺乏試採油氣的高壓油管及井內減壓設備,技術人員為了提早試採油氣,曾嘗試自行設計井口與井底裝置,挑選舊鑽桿後將之彼此扣緊焊封,暫時取代高壓油管。井下的減壓器則以井下阻流器代替。直至美國製的高壓油管、高壓井口裝置、生產填塞器等設備順利購得,才得以替代這些設備。油氣分離器、計量設備、加熱器等仍沿用臺灣油礦探勘處自行設計製造的設備。1960年(民國49)4月1日,美國莫比石油公司派採收工程師泰勒(W.A. Talley)與鑽井工程師史提文(E. Stevens)兩人,共同協助錦水38號井裝置高壓井口裝置及油管裝置。圖為兩位外國工程師在井場指導的工作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