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錦水礦場自日治時期開採以來即為為全臺天然氣生產的重鎮,1960-1970年代一批新油氣層開發工程,更為錦水礦場迎來最風光的時期。當時礦場人聲鼎沸,工程車隊與技術人員絡繹不絕,入夜仍燈火通明而有小香港之稱。
聚落生活與礦場脈動息息相關,人們既在此工作,也在此生活。戰後直至1980年代,錦水村的村長都由礦場內的資深員工擔任,足見礦場與錦水村的緊密關係。聚落的發展在這樣的緊密關係中成長,除了與工程相關的油氣井設備、廠房、倉庫、實驗室與辦公室外,還有許多與生活相關的設施,如電影院、大禮堂、網球場、槌球場、醫護室、圖書館、菜市場、員工宿舍、公共浴室、地下道、保警隊、餐廳、冰果室、麵包店、美髮廳、兒童育樂所、僑樂國小等,生活熱鬧而繁華。隨著天然氣源逐漸的枯竭及礦場土地租金等問題,1988年(民國77)錦水礦場行政中心陸續遷往頭屋鄉扒仔崗新建的天然汽油廠,員工住戶外移,居民銳減至全盛時期的五分之二,礦場內承租的土地也漸次歸還原有地主,礦場建物拆除,聚落逐漸沒落。老照片是1961年(民國50)7月錦水礦場兒童育樂所畢業生合影,可見礦場不僅有兒童育樂所照顧員工子女,且人數眾多、朝氣蓬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