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民國50年代),臺灣曾掀起一陣養鳥熱,主要飼養金絲雀、十姊妹、文鳥、錦靜等洋鳥,其中苗栗縣是養洋鳥的大本營,國內的鳥價一度以養鳥最盛的公館鄉行情為基準。
當時公館鄉最先飼養洋鳥的是邱見堂等人,當鳥價炒作到最高時,豐年雜誌不但闢養鳥專欄,由邱見堂負責解答,地區社區雜誌「中原」闢「鳥友心聲」專欄,就連中廣苗栗臺每晚新聞後播報的鳥價,也以每天邱見堂家中的價格為主。當時可以養鳥的家庭,幾乎都在養鳥,賣小鳥、鳥飼料與鳥用品的行業也生意興隆。而後國內鳥販持續炒作價格,不少民眾開始盲目飼養,致不但沒有外銷,還從日本進口洋鳥,終致生產過剩,民國54(1965)年在一陣秋颱之後,鳥價崩盤、泡沫破滅,有些洋鳥進了五臟廟、有些被放生棄養,養鳥事業很快便無疾而終。
當時苗栗地區許多客家婦女學習編織稻草鳥巢貼補家用,在養鳥風潮衰退之後,編織鳥巢技藝卻也跟著無利可圖。後來有人將鳥巢稍加轉型成為保溫用途,再經苗栗縣獅潭鄉竹木村汶水老街的劉玉英女士改良並取名為「茶壽」,據說可使茶壺保溫八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