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龍溪改道

辛亥年的後龍溪改道,是後龍溪流域文明史上一段令人傷痛的悲情歲月。據公館耆老陳開北回憶,過去銅鑼芎蕉灣、中心埔、七十份、老雞隆、盛隆、新雞籠與公館石圍牆屬於興隆庄,而有「芎中七十興隆」六庄的說法。在1910(辛亥)年「辛亥年,上夜水打人字駁(提),下夜水打七十份,從此後龍溪改道,芎中七石隆興六庄被迫分離。」一場山洪沖毀公館鄉河頭(今福基村)的「人字駁」堤防,六庄被迫分離,於七十份有一家九口被山洪捲走,成為當年最大的悲劇。後來日本人為了防洪,在石圍牆建了600公尺的一好堤防,由於防洪築堤的改變,後龍溪從此改道西流,成為今日後龍溪的面貌。


原本後龍溪沿著公館石圍牆,經福星、中義、五穀和苗栗市水源里水流娘,往北至後龍出海山;洪過後,石圍牆變後龍溪東岸,經銅鑼鄉中平和苗栗市的水源里,再往北經後龍出海。河道的改變,不但改變了原後龍溪公館和銅鑼兩鄉的地貌,也成為後來公館鄉中義村和銅鑼鄉中平村毗鄰相接,卻不相歸屬的原因。

基本資訊

  • 地點-縣市區
    苗栗縣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陳怡禎
  • 貢獻者
  • 地點-緯度
    24.560159
  • 地點-經度
    120.8214265
  • 時間起
    1910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Event.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Event.places_lat
    24.560159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Event.places_lng
    120.8214265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Event.places_city
    苗栗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Event.places_type
    收存活動地點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