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圈庄,為三灣街區東北方之峨眉溪南岸河階上的拓墾庄頭,海拔約90 -100公尺,座落在省道臺3線附近,主要是沿著河谷發展而成的集村。銅鑼圈地名由來,因峨眉溪中段南岸為平坦的河階面,其南方山丘環繞,平坦面為圓形,狀如倒置之銅鑼,山丘如其圈,因而得名。又峨眉溪北岸山地西側臨中港溪處,亦為平坦的河階面,狀如銅鑼,以中段南岸之平坦面較大,故稱「大銅鑼圈」;西側北岸之平坦面較小,稱「小銅鑼圈」。銅鑼圈之行政建置,清領時期為銅鑼圈莊;日治時期先為銅鑼圈庄,後改為三灣庄之大字地名銅鑼圈;二戰以後,1946年(民國35)稱為銅鑼村,因與本縣銅鑼鄉銅鑼村同名,1949年(民國37)改為三灣鄉銅鏡村。圖片為銅鏡村月眉橋之北岸橋墩。
由於鄰近的三灣圳灌溉水相當充沛,乃於當地築「銅鑼圈圳」,1946年(民國35)間自北埔村瓦窯岡分水北行灌溉大銅鑼圈水田。1950年(民國39)2月,政府在大小銅鑼圈間之峨眉溪,興建苗栗縣第一座水庫名為「西河水庫」,於1986年(民國75)拆除。在庄頭建築形式上,大多為磚木混構的建築牆體,屋頂為瓦材鋪面之三合院建築,民居住家近來多改為二至三層混凝土建築。在環境特徵方面,庄頭周圍為河階地形,水源豐沛,拓墾民居與道路大多沿河谷排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