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頭庄頭,舊稱「上隘寮」,今名福基,為鄉內平原中的拓墾庄頭,座落在公館鄉臺6線道路與苗栗市交界南向約4公里處,現今居民約計10戶,是沿臺6線所築成的線性帶狀村,規模不大。空間形式上,是在山腳西側的館中路為主軸,沿路兩側聚集成帶狀的街廓,外圍農地則有新舊風貌的農舍,散置其間,福基國小配置於庄頭的東南側位置。河頭庄頭的主要姓氏為劉姓,其他姓氏如林姓、黃姓與徐姓等相對有限,然以客家人為多數。
該地在清代道光年間,由廣東梅縣客家人劉金璧率族人入墾,初入福基、石墻開墾時,於交通要道與地勢險要處設隘寮守衛,依方位稱呼而有上隘寮之舊名。該地日治時期屬河頭庄,因後龍溪先流經福基堤防,屬於較前方的位置,故稱河頭。戰後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時,取名為福基村。河頭庄頭有一間莊背福德祠,因位處庄頭外緣而得名,又因該祠緊鄰製竹工廠,地方人士乃依地緣關係,又稱其為「竹廠伯公」。
在庄頭建築形式上,河頭大部分民居保留了傳統土墼、磚造、編竹夾泥為建材,屬磚木混構,屋頂為瓦材鋪面,有民居已改為混凝土二至三層建築,混雜其中。在環境特徵方面,庄頭近山處種植竹林,與原生闊葉林混雜,道路兩旁則多種植水稻,部分土地種植紅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