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苗栗市佃寮庄頭

佃寮庄,昔稱大田莊,為苗栗平原北端沿後龍溪之河谷平埔地內的農業庄頭,座落在台十三甲與臺13線交界向西北約1公里處,主要街廓與農村民居的現況,戶數約計2000 戶。空間形式上,是順著南北向的中華路及平行的中華東街等主要道路,擴展成平面上南北較長的街廓。清初1737年(乾隆2),客籍的羅開千家族入墾現稱福興里的「佃寮」。佃寮庄頭的地名由來,因漢人早期在苗栗平原致力於拓殖田埔,此庄頭為當時設置的臨時寮舍,因而命名為佃寮。晚近為紀念苗栗的抗日英雄羅福星,其曾住在佃寮田寮尾之故,因此在設里時,改名為「福星里」。


佃寮庄頭接近苗栗縣首善地區,是苗栗平原中歷史最為悠久,具有典型的傳統農村景觀的老庄。此地附近原是平埔族嘉志閣社之所在地,後來因訛之故而被稱為「嘉盛」。座落在苗栗市嘉勝里文昌廟西側,創建於1788年(乾隆53),「湯氏宗祠」如今是佃寮庄頭內,最具歷史意義與客家庄頭表徵的傳統伙房屋。在庄頭建築形式上,散村農家及稻作紋理中的伙房屋與廟祠,大多數民居在晚近已改為二至三層混凝土建築。在環境特徵方面,該地為經後龍溪環抱而成的銅鑼圈形河階埔地,主要種植水田及雜作田埔。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客家文化事典》,〈苗栗客家庄頭(廖倫光編撰)〉,2014年
  • 撰寫者
    廖倫光、晁瑞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