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圍墻庄,座落在公館鄉苗27道路與苗25道路交界處,約計70戶居民。空間形式上,以庄頭南端的公廟為中心,向北順著鄉道苗25道路兩側,發展為矩形的集村。石圍牆庄頭的主要姓氏,計有吳姓、黃姓、劉姓與徐姓等姓氏,居民有九成以上為客家人。
石墻庄原名石圍墻庄,石圍墻庄原屬銅鑼鄉之老雞籠,嗣因後龍溪改道西向,遂劃歸公館鄉,行政區域劃分時,取名為石墻村。1817年(嘉慶22),當時拓墾大戶吳琳芳出面,與後新港社平埔族原住民議定,出讓荒埔80 餘甲,村民共組81股齊心開墾而起的。當年建築之石墻,墻高7尺寬6尺,上面種植荊棘樹,石墻外側密植刺竹,刺竹之外再植一圈棘盤,如此一來外面的入侵者將難以進入,因而有此「石圍墻」地名。石圍墻的地名由來已久,是現在公館鄉石圍村的舊址。
在庄頭建築形式上,部分民居為屋頂瓦材鋪面,建材為土墼、磚造、編竹夾泥的傳統民居,亦有部分改建為混凝土二至三層建築;庄頭大廟為武聖廟。在環境特徵方面,聚落西側為後龍溪,呈民居沿道路排列之集村,庄頭中灌溉水道縱橫,主要種植紅棗、水稻與局部雜作田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