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尾庄,為三義鄉近山谷地內的拓墾庄頭,其名稱因位於大坑內小溪的源頭處而得名,座落在三義鄉苗48道路與臺13線交界約500公尺處,屬雙湖村第22鄰,庄頭規模很小,目前約計5戶,居民有林姓等客家人。空間形式上是受地形限制,而沿大坑道路與山谷坡地之間,散居而成的散村。
有關大坑尾的開墾, 可追溯至1747年(乾隆12),有一中壢人陳國興,邀請曾朝速、巫朝剛、曾俊珀、曾東興等人集資,合為五大股,由中壢南下至苗栗地區尋找土地,最後落腳下新庄從事墾荒。陳氏等人開墾多年,共開闢了牛角坑、旱坑、出水坑、今銅鑼鄉樟樹村的長潭坑、以及隸屬本鄉的大坑等五大坑,並在當地長住,大坑尾即位於大坑之高處的小型庄頭。
歷史悠久的大坑水頭伯公福德祠,是庄頭首要的土地守護神。庄內建築多屬木造,屋頂為瓦材鋪面,建材多為土墼、磚造、編竹夾泥,部分民居有漏水之虞,改以鐵皮包覆屋頂,或以混凝土增改建為二至三層建築,已與昔日景觀有所不同。庄頭周圍遍植竹林及雜林,當地居民因應地形,主要沿山谷坡地發展,開闢梯田種植水田及雜作田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