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因資金及開採技術等問題,讓清末即已取得官方許可的邱阿玉家族,得以延續在舊井中持續採油。1897年(明治30)淺野總一郎取得礦權後無積極動作,維持著和邱阿玉的合作關係,直到1901年(明治34)真正投入經營後,邱阿玉才退出石油舞台。此後臺灣石油組合、南北石油、寶田石油及日本石油株式會社輪番接力,前後開採了5口、9口、12口、72口油井,逐步奠定出磺坑礦業發展之根基。
南北石油時期(1906-1907年),原油產量已逐漸攀升,開採範圍開始擴張往西南方向前進,隨著設施和員工增加,山林中散佈著聚落。此時日本政府已洞見石油能源之珍貴,遂於1909年(明治42)起開始編列補助鼓勵新油井鑽探。甫接手的寶田石油(1908-1921年)因油礦枯竭的經營困境,幸賴補助金挹注和18號井大噴發,始能起死回生讓礦場步上軌道。之後日本石油(1921-1941年)也因36及40號井大噴發迎來了轉機。1927年(昭和2)起,礦場內及對外交通網絡串聯,各種建設一一就位,北寮以至南寮的集村聚落成形,生活機能一應俱全,直到1930年(昭和5)間,締造了出磺坑建設最多也是採油量的全盛期。隔年,隨著開發資源陸續轉往錦水、牛肉崎礦場(台南東山)與東南亞,出磺坑的開發遂告停滯、以常態生產繼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