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客家戲曲人才眾多且多元,特別是客家採茶戲。其發展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當時贛南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南部和廣東北部,因僅有一丑二旦故名「三腳班」,清乾隆時期增加弦樂伴奏,此類傳統劇大多是反映民間生活小戲,以喜鬧劇為主,風格輕鬆活潑。隨著清朝移民傳入台灣,多年發展之後,在苗栗地區留下眾多北管、南管、客家八音樂師、採茶戲、亂彈戲等眾多藝師,近代名家包含胡煥祥、彭玉坤、鄭榮興、謝顯魁、羅時星、蘇添富、王慶芳、古蘭妹、吳雲、蕭春蓮、徐先亮、張有財、戴淑枝、張雪英、沈隆順、黃天敏、陳玉鳳、黃鳳珍、陳景濤....等等。
戰後苗栗地區客家戲曲的發展,與中廣苗栗台創始人江平成、陳家八音團及慶美園採茶劇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50-1960年代中廣苗栗台創辦初期,苗栗地區客家戲曲相關或歌謠唱片缺乏,江平成除了邀請當時苗栗客家八音與戲劇的第一把交椅,陳家八音團的陳慶松、慶美園採茶劇團的鄭美妹及黃美仙等專業人士,錄製客家戲曲、八音和歌謠節目和出版唱片,也和同好一同成立「苗栗縣客家民謠研進會」,每年舉辦客家民謠歌唱比賽,掀起苗栗客家民謠熱潮。之後陳慶松、鄭美妹之孫—鄭榮興登場,鄭榮興自小在傳統音樂、客家戲曲的薰陶下成長,曾負笈巴黎留學,邀集了苗栗的採茶戲演員演出採茶戲《王准義買阿爸》獲得好評,1988年重組祖母當年劇團後重新登記為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並擔任團長,前後製作許多好戲包括《乞米養狀元》(1989)、《雪梅訓子》(1990)、《太平天國》(1990)等,爾後又陸續發表《婆媳風雲》(1995)、《喜脈風雲》(2003)、《丹青魂》(2007)、《金孫緣》(2011)等多齣大戲。1992年(民國81)「榮興」獲教育部頒發「民族藝術薪傳獎」,1995年(民國84)、2003年(民國92)兩度獲頒「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2008年(民國97)獲頒「社教公益團體獎」並由苗栗縣政府評審登錄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採茶戲」之保存團體。另外1999年(民國88)鄭榮興於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出任歌仔戲科專任副教授兼代理校長,此後對於客家戲曲進入教育有諸多貢獻。圖為客家採茶戲演出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