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料研究,台灣藍草之種植起源於荷蘭時期。十六世紀晚期荷蘭已執西歐地區毛紡織業牛耳,並因此急需大量染料輸入,十七世紀初荷蘭人開始在亞洲從事藍靛貿易,東南亞和中國皆是藍靛採購區,但因購買藍靛時屢遭困難,因此興起在當時由他們佔領的台灣土地上發展藍草種植想法,並招募原住民以及福建地區渡海來台的漢人為其「契作」。此後歷經清朝、日據,大菁產業在台灣蓬勃發展,不只三峽、陽明山、暖暖,甚至包含樹林、木柵、深坑、石碇、坪林、新竹、苗栗、埔里、斗六、嘉義等地都成山藍種植基地,但這蓬勃卻在後期因地力耗盡與茶產業興起後,快速在台灣消失,之後將近一甲子時間,大家都忘了台灣曾經有過的藍染輝煌。據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做的文獻研究顯示,台灣的藍靛業在大正年間約有3000戶規模,到了昭和15年(1940)藍靛業僅剩10戶,藍染業在明治43年(1910)有418戶,大政5年(1916)僅剩281戶,到了昭和20年(1945)戰爭結束前,藍染產業已全部消失。
1980年(民國69)馬芬妹負笈日本攻讀傳統織物時,意外接觸到藍染並聽其日籍老師提及台灣曾是重要藍靛染料產地,因此在心中埋下追尋台灣藍染工藝之種子。1985年(民國74)馬芬妹進入手工業研究所任職,負責染織技術研究與人才培訓工作,並於1990年(民國79)進行台灣藍植物田野調查,台灣藍染工藝就此逐漸復甦。這顆復育種子也在幾年之後飄到當時人在彰化擔任教職的卓也小屋女主人鄭美淑心中並扎了根。卓也小屋所在的三義地區剛好是台灣南北氣候分界點,氣候複雜多變且多霧氣,這樣的氣候不利於很多植物,卻剛好適合山藍生長,可以栽種出產量高、品質優良、色素含量豐富且具國際競爭力的山藍。
合宜的氣候、休閒的需求、對天然植物染的熱情,再加上家人的支持與馬芬妹老師的專業支撐,藍染就此以一種極富美學的優美姿態在三義扎根,2020年間(民國109)卓也小屋除了三義基地,更在台中、台南、宜蘭等地都有相關據點,並正與國際藍染產業接軌且將藍染化身當代服飾與家飾時尚美學,且產業基礎是從藍草種植開始,讓台灣農地與國際時尚舞台串連,也讓苗栗三義成為聞名國際的亞洲最大藍染基地。圖為卓也小屋鄭美淑與所種植的藍草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