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是早年取得最方便,也最省錢的燃料能源,苗栗縣山多田少,相思林木多,曾是臺灣盛產木炭的主要縣市,幾乎有相思木的地方就有木炭窯,盛產相思木的造橋鄉更是重鎮之一,相思樹燒出來的木炭硬且脆,為燒木炭的最佳原料。因苗栗縣木炭產業發達,苗栗火車站曾是運輸木炭的重要交通據點。
1950到1960年代,造橋鄉的木炭產業盛極一時,平均每10戶就有7、8戶從事燒火炭相關行業,進而也帶動西湖鄉「火炭籠」的竹編產業。因木炭需求量大,有些地區亦利用龍眼木燒木炭,如曾盛產龍眼的西湖鄉鴨母坑(金獅、龍洞村),在龍眼產量及價格差時,也有人砍伐龍眼樹燒炭。
木炭產值取決於窯的大小與燒炭次數,通常約10斤相思木可以燒出2斤的木炭,每10斤木炭售價相當於當時一名工人的一日工資。一般一座直徑16台尺的炭窯每次約可燒出6到7千台斤的木炭,業主扣除買樹、蓋窯、砍樹、挑樹、進窯、掌火、出窯、挑炭的工錢後,剩下的才是利潤。造橋鄉老木炭師王德盛(1933年生)受訪表示:一座炭窯平均2個月可燒3窯,趕工時更能1個月燒2窯,不過要把時程算得很精準,一出窯立即進窯可省下一天生火時間,且木炭窯只要持續使用不太容易壞,偶爾修補即可。當年不少農家同時擁有一、兩座窯,有些大戶甚至同時擁有20座木炭窯,收入頗豐。1979年(民國68)之後,隨著瓦斯逐漸普及,加上工廠就業機會增多,多數木炭窯陸續停火、崩壞,目前造橋鄉就只剩王德盛仍擁有兩座木炭窯持續生產。臺灣生產的相思木炭與龍眼木炭火力強且耐燒,甚至帶有香氣,近年來有不少美食家或業者利用木炭當燃料烹烤,以致木炭已不只是燃料,而是正慢慢進化成為美食家眼中的夢幻燃料。圖為正準備二度燒製的木炭馬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