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玻璃工藝之璀璨與為難

口吹玻璃是產業規模與人才培養都有極高門檻的行業。以最基本的「玻璃窯爐」來看,如果反覆開火、熄火,不只更耗燃料,且等待燒到攝氏1300讓矽砂化為玻璃膏耗時極久,因此窯爐一定是24小時開火以維持高溫與玻璃膏流淌,瓦斯費每月最少上百萬元。更難的是人才的培養。一位玻璃師父的養成通常超過20年,以最基本的挖玻璃膏為例,竹南國泰玻璃觀光工廠(已停業)第二代主人徐文雄曾於受訪時表示,要將吹管放進爐子黏玻璃膏,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充滿功夫,因為高溫爐子裡紅紅白白一片,根本看不清玻璃膏的水平面,只能靠吹管接觸玻璃膏時的觸感變化來評估位置,吹管接觸面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黏著力,無法挖起,因此必須靠長期經驗累積才能每次挖出適當的量,光這動作大概就要花上2、3個月來學習才能有基本的體會。

學會挖玻璃後才能吹玻璃,吹玻璃的過程更充滿技術門檻,玻璃師傅將攝氏上千度的玻璃膏挖起後,要在短短1、2分鐘內的玻璃膏硬化前,透過吹氣、拉長、甩轉、上色、塑型,把玻璃塑造成完美型態,靠的絕非蠻力與大口吹氣,而是要持續而穩定的氣息、力道與巧勁,在高溫與快速冷熱變化下,不只燒燙風險,甚至對玻璃師傅的眼睛與心血管都是很大的負擔。圖為取玻璃膏之畫面。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檔案授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