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苗栗竹南金銀紙產業興衰史

竹南舊名「中港」,清朝期間是兩岸往來重要港口,隨著許多福建移民到來,也把宗教信仰與金銀紙習俗與製作工藝帶入。日據時代皇民化政策嚴禁燒紙錢,各地都禁,但竹南地區有關係的業者仍偷偷製造,雖曾有業者因此坐牢29天,卻也打出名號,讓竹南成為當時台灣金銀紙產業「生產特區」。日據後期美軍轟炸台灣,特別是1943年(民國32)空襲新竹機場,讓鄰近的竹南鄉親心生恐懼,很多人暗中買金銀紙拜拜求平安,造就產業逐漸興盛。

竹南金銀紙產業的第一波榮景出現在光復初期,由於傳統華人信仰恢復,各地宗教活動興起,金銀紙需求大增且製造不再違法,因此慢慢的在竹南慈裕宮周邊形成金銀紙產業區。第二波榮景出現在1960年代,當時金銀紙除了內銷,也開始外銷東南亞與歐美等華人地區,並於1977年(民國66)達到產業高峰,當時整個竹南共有385家登記有案的金銀紙工廠,全鎮約有1/4人口以金銀紙為主業或副業,以當年竹南總人口數49684人計算,合計約有上萬人靠此營生。

第三波產業榮景出現在1980年代「大家樂」簽賭風潮時,當時賭迷中了彩需燒紙錢給鬼神還願,且常常一燒就是價值上萬元的紙錢,各地金銀紙供不應求。「陳協和金紙行」老闖陳坤輝受訪時提及,當時日夜加班都來不及供應,曾有人提著30萬現金直接來敲工廠大門搶買金銀紙,也曾到外地低價批回50萬金銀紙,再轉手賣出就賺50萬。但8個月後政府大力導正大家樂賭風,加上後來國內工資高漲、竹紙來源銳減、環保意識抬頭、大陸廉價金銀紙搶攻市場,眾多因素匯集,讓金銀紙產業走進黃昏,整個竹南金銀紙工廠在2020年(民國109)約只剩5家,其中「陳協和金紙行」可預約參觀,也可配合攝影團體於古厝前擺拍晒金銀紙畫面,酌收人力成本費用。圖為女工正在褙箔仔。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檔案授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