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鋼筋混凝土工法發達,但石滬仍維持古法修築,主要因為若改用混凝土工法容易導致傳統景觀與祖先留下的工法消失,且一旦遭遇超大風浪,一整片混凝土扇垮下來不易敲開且難維修,反而花費更多成本。石滬的維修,通常會依資歷區分「大工」、「中工」、「小工」三種角色。大工負責砌石,難度最高,要如何讓圓滑的鵝卵石卡住且能抵抗漲潮退潮與大風浪,靠的是角度與弧線的精準,必須掌握「相接穿(閩南語彼此緊緊相抵之意)」原則,以「站姿」牢牢立在其他石頭之間,同一平面維持凹凸互出、外層壓内層,且石縫要設法填平、塞緊,上下層疊石頭時要留意石塊間圍成的空間最好呈「三角孔」,結構才會穩。
中工主要擔任大工助手,必須眼明手快的看著大工進度並適時遞上適合尺寸的石頭,加快進度搶潮汐工時;小工則只要有體力,可以幫忙挖石頭、搬石頭、用「藤簍仔」扛石頭即可,門檻較低。修石滬通常是利用退潮搶時趕工,其單位稱之為「流」,每流可以施工的時間大約僅3-4小時,時間很緊急,大工、中工與小工都非常辛苦,有的出技術有的出勞力,因此工錢幾乎都一樣。苗栗地區2010年代足以擔任大工的石滬工匠為1935年(民國24)出生的洪水塗、1924年(民國13)出生的呂銅、1933年(民國22)出生的朱志卿、1931年(民國20)出生的朱老蚌,以及1947年(民國36)出生的葉添枝,這些大工目前多數都已辭世或已無體力再修石滬,石滬修護工藝已接近消失。圖為老石滬修護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