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煤礦在1966年(民國55)以前,佔全台總初級能源供應的60%,工業帶動的經濟全面起飛,能源需求日益增長,但煤礦產業的榮景卻逐漸褪色,原因在於廉價的石油進口。進口能源在1969年(民國58)首度超過台灣自產能源,雖然1972年(民國61)發生世界能源危機,煤炭又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但台灣煤礦因為自然條件不佳,深部開採讓生產成本提高,1973年(民國62)開始進口外國煤炭。
南庄地區的煤礦開採,面臨類似的問題。1973年(民國62),南莊礦業公司營運不佳進行改組,開發重點集中在蓬萊與泰安鄉上島礦場;另外從獅頭山地方煤礦分布調查的比較發現,1967年(民國56)還有34間礦場,到了1973年(民國62)底的調查,卻只剩下9家。民國六、七十年代,煤礦業快速沒落,尤其1984年(民國73)北部接連3次煤礦大災難,整體條件更不利於煤礦開採,南庄地區礦業也擋不住衰敗的狂潮,陸續封坑停業。圖為南庄礦業建築遺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