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南庄礦業發展—衰落期

台灣煤礦在1966年(民國55)以前,佔全台總初級能源供應的60%,工業帶動的經濟全面起飛,能源需求日益增長,但煤礦產業的榮景卻逐漸褪色,原因在於廉價的石油進口。進口能源在1969年(民國58)首度超過台灣自產能源,雖然1972年(民國61)發生世界能源危機,煤炭又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但台灣煤礦因為自然條件不佳,深部開採讓生產成本提高,1973年(民國62)開始進口外國煤炭。

南庄地區的煤礦開採,面臨類似的問題。1973年(民國62),南莊礦業公司營運不佳進行改組,開發重點集中在蓬萊與泰安鄉上島礦場;另外從獅頭山地方煤礦分布調查的比較發現,1967年(民國56)還有34間礦場,到了1973年(民國62)底的調查,卻只剩下9家。民國六、七十年代,煤礦業快速沒落,尤其1984年(民國73)北部接連3次煤礦大災難,整體條件更不利於煤礦開採,南庄地區礦業也擋不住衰敗的狂潮,陸續封坑停業。圖為南庄礦業建築遺跡。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謝禮仲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苗栗文獻第二十八期:黑金與石油》,2004年;南庄鄉公所,《南庄鄉志》,2009年
  • 時間起
    19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