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出磺坑是全臺最早開發的油田,自日治時期經歷淺野總一郎、臺灣石油組合、南北石油株式會社、寶田石油株式會社、日本石油株式會社及日本帝國石油株式會社等各組織營運,從一個賦存油氣的山林開展為一個具生產力的礦場,留下了許多採油氣的日、旬、月報,記錄礦場各井的原油、天然氣的產量及各式採油工程細節。一口井生產的原油、天然氣與水份,必須透過井下的油管與井口設備等方能順利自地底產出至地面。這些報表詳細記錄了當時出磺坑礦場各井的生產過程與產量。
根據所示1948年(民國37)的採油氣旬報表,主要呈現的技術內容可分為幾部分。一是油、氣、水的量與比例,水量與油氣的比例掌握了一口油井的生命,當水量太大影響油氣產量、就會減少此口井的經濟價值。其二是套管、油管的壓力,這些壓力反應了一口井的流動能量,深井往往壓力高、需要更精密的井口設備控制壓力、避免噴井造成意外。其三是井口設備,採油最早依靠油層壓力自行噴流至地面,油壓較不足的井藉抽油泵(亦稱抽油機,俗稱磕頭機),以其活塞上下往復移動將井底油氣輸送至地面,1960年代後隨著深井開鑿、雙層採油等技術發展,更有俗稱聖誕樹的井口裝置,精密掌控油氣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