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井隊就如同一個小型部落,隊中共有4、50人,分為4班,一班6人,一手為班長、二手副班長依次而下,在接鐵管、打幫浦、灌泥漿、起鑽、下鑽等鑽井事務上分工合作。每鑽一口井都需木工、鐵工、焊接、材料、煮食等各部門合作,完成鑽井後再改由負責採油的採修部工作。苗栗出磺坑的地層硬,鑽頭較易卡鑽,或者因為耗損快而需頻繁取出鑽串更換鑽頭,鑽井工作量相當大。後來有了材質堅硬的金剛石鑽頭,遇上堅硬地質才容易些。圖為鑽井人員在井架上的工作照,以及於出磺坑生活文化館中展示的鑽井鑽頭。
張立添與謝忠雄等擔任過鑽井工作的老油人,見證了鑽井由淺至深、由頓鑽式至旋轉鑽式、動力由蒸汽鍋爐至電動馬達的技術變遷,但同時鑽井工作的回憶也佈滿風險、艱辛與煎熬。如可怕的噴井,鐵管、瓦斯、泥漿全部噴出來,屢屢造成人員傷亡。另一方面,由於鑽井是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鑽井隊工時長,還需到全臺各地鑽井、修井,他們帶著自己的日用品四處移動,有時就算放假也不一定回得了家,許多鑽井技術人員都要面對離鄉背井長、與家人相處少的煎熬,過著如游牧民族,逐鑽井隊而居,時時遷移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