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出磺坑採修部的工作記憶

出磺坑礦場的規模奠基於日治時期,是臺灣當時最主要油氣生產礦區,原油產量大,工作多、分工細,整個礦場500多名員工被分成鐵工、木工、電工、鑽井、採油、運輸部等。1950年代採修部工人們上班先到南寮的舊採修部報到,再分派工作。老油人張立添回憶戰後採修部的工作,既要掌控採油細節、詳細記錄井的壓力與產量變化,遇障礙需維修。有時也會支援鑽井籌備工程,鋪設油管、瓦斯管、水管、蒸汽管等,以輸送井場工程的基礎動力與原料。

出磺坑礦場經歷百年歲月,在此工作的老油人們也見證著採油技術、設備的演進。礦場初期的採油裝置是以井架支撐的「抽油桿式採油機」,其外型如同T型天平,一端是發出動力的大轉輪,帶動另一端的抽油桿上下擺動,將地底的原油送至地面。工作人員需定時為抽油機的螺絲、關節上油,機器擺動順暢,才能維持採油順利。而後鑽探的深井,因地底壓力大,可自行噴流,不再需要泵抽採油,也不再需要井架,而是以俗稱聖誕樹的油氣開關閥控制產量。至此,滿山採油井架林立的出磺坑特殊景象不復可見,代之而起的是俗稱聖誕樹的採油設備,工作人員只需駐守在井場旁的值班室,機動巡視管線安全與控制閥即可。圖中所示為聖誕樹採油設施及現存於紀念公園的採油機。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張立添等口述;施婉慧等採訪撰文,《出磺坑老油人的故事》,苗栗市: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09。
  • 創辦日期
    1970-01-0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