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世紀上半葉出磺坑的小學教育設施

日治時期隨著出磺坑油氣的開採,聚落逐漸發展成形,礦場員工子女的照顧與教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1928年(昭和3)4月15日於保安林設立專為日本員工與管理階層員工子女就讀的小學校,旁邊另設有教職員工宿舍。臺灣小孩要上學,只能遠赴公館的公學校就讀,南寮一帶的小孩礙於距離因素,有些便選擇到銅鑼鄉雞籠公學校(現興隆國小)就讀,無論是哪個公學校,孩子們步行往返學校單趟都要耗上兩個鐘頭,相當辛苦。

臺灣小孩們對於上學路有極深的記憶。赴公館需走後汶公路的石頭路,他們無論寒暑都是赤腳走路,若遇上往返出磺坑的台車,可搭便車、縮短路程。冬天天色暗得快,就在路邊藏油燈以利照明。由於後汶公路與礦場隔著後龍溪,有些小孩住的離橋較遠,便脫去褲衫涉水渡河。1942年(昭和17)福基建立小學招收四年級以下學生,1954年(民國43)8月1日城隍宮旁設立”福基國民學校開德分校”招生上課,1957年(民國46)獨立為開礦國民學校,孩子們才終於結束這一段跋山涉水的求學路。照片中為孩子們在開礦國民學校上課的情景。出磺坑最初的教育設施日本小學校,戰後一度成為保警隊的辦公處所,1970年代為鑽探110、114號井而拆除,現已不見痕跡。圖片為今圖基國小標牌。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