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將油氣轉為產品的出磺坑油氣處理廠(天然汽油廠)

出磺坑礦場作為20世紀初臺灣油氣探採的重鎮,日本石油株式會社於1925年(大正14)設立了全臺第一座油氣處理廠-出磺坑天然油氣處理廠。透過蒸餾、冷卻、壓縮、吸收等煉製程序,將井內採收到的天然氣轉為可銷售運用的產品。1927年(昭和2)廠房擴建,由日處理2萬升增加為3萬立方公尺,直至戰後仍維持營運一段時間,成為礦場內油氣處理的重要廠房,在各地圖中都可看見其「G.P.(Gasoline Plant的簡稱)」標示。圖為1940年代出磺坑天然汽油廠的舊照。

油井生產的天然氣常帶有油份,天然汽油廠的目的,是將這些混在天然氣中的油份凝聚,轉為更高價值產品──天然汽油(凝結油),去除多餘油份的天然氣則可供作家庭與工廠用的燃料。繼出磺坑礦場之後,錦水、竹東、新營牛山、竹頭崎等礦場也相繼設立天然汽油廠,直到戰後因產量減少,處理維護與人工成本考量而陸續關閉、僅餘天然氣產量最豐富的錦水礦場持續營運其汽油廠。隨著1960年(民國49)錦水汽油廠先是大幅更換設備,1962年(民國51)為了生產尿素工廠所需的乾天然氣,更移址至頭屋象山村建立新廠,加上1968年(民國57)由美國設計的通霄汽油廠興建、1979年(民國68)出磺坑二氧化碳脫除廠完工,臺灣的天然氣加工技術已日趨成熟。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