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磺坑是日治時期臺灣開發最早、產油量最多的礦場。1904年(明治37)於出磺坑北寮設立苗栗製油所,1912年(大正元)後退場,兩個時間點反映出日治時期出磺坑礦場不同階段的開採情形。1895年(明治28)日本佔領台灣後,首由淺野總一郎(1897-1903)、續由由臺灣石油組合(1903-1906)、南北石油株式會社(1906-1908)、寶田石油株式會社(1908-1921)及日本石油株式會社(1921-1942) 等先後積極開發出磺坑。1943年(昭和18)官方合併全臺相關石油礦公司,改稱日本帝國石油株式會社,納入臺灣總督府的專賣體系中,實行官方專賣。
1903至1906年(明治36-39)間,臺灣石油組合相繼在後龍溪旁鑽探5口井,為了就近煉製採收的原油,設立容量30石的製油所,煉製過的石油再由苦力擔至銅鑼灣驛(現銅鑼車站)。雖然南北石油株式會社開採期間礦場規模與產量日漸增長,然自1908年(明治41)由寶田石油會社合併接手經營出磺坑後,礦場反而產量枯竭,陷入瓶頸,直至1913年(大正2)18號井大噴發帶來豐富產量,終於讓剛建好的苗栗煉油廠派上用場,而後出磺坑與錦水礦場的原油皆送往苗栗街煉製,位於出磺坑礦區的製油所匆匆退下舞台,留下資訊不多。圖為苗栗煉油廠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