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全臺各地鑽水井

1950至1952年(民國39-41)間,政府財政吃緊,油氣井探勘經費緊縮,鑽井技術人員因缺乏鑽井經費,只能留在礦場保養鑽井機具,英雄無用武之地。戰後許多隨政府遷臺之工商企業廣設廠房,急需大量水源。中油公司應各界要求組織水井隊,利用鑽井技工們閒暇時間,將當時舊有廢棄的鑽井器材,自行重組成5套輕便型的水井鑽機,分為三個水井隊,一個水井隊約13、14個人,開始全臺各地鑽水井的服務。

臺灣油礦探勘處的鑽井隊組成之水井隊,至全臺各地協助鑽鑿水井,服務對象涵蓋了全臺各公民營機構與軍事單位。足跡遍及南北:基隆、板橋、景美、木柵、中壢、大甲、二水、永康、高雄等不計其數。比起高風險、高技術的油氣井,鑽鑿水井容易得多,水井隊就算是在后里、二水等缺乏地下水地區,也能得到滿意水量,展現勘定井位、井孔處理等專業。水井隊協助各界鑽鑿水井,解決水荒,成果廣獲好評。成為中油公司在戰後刻苦經營期間少數能獲利的單位。圖為1952年(民國41)木柵鑽鑿水井的施工資訊與剖面圖。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黃玉雨、劉彥良撰稿;黃俊銘主持,《出磺坑南北寮礦業生活史--油井山林生活紀事》,苗栗市: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12,頁42-43。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