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木雕從大正7(1918)年開始發展至今民國109(2020)年已經超過百年。最初是三義在地居民吳進寶意外發現採完樟腦後的樹頭頗具藝術美感,因此加工成裝飾品,進而成立東達物產開啟奇木巧雕並對日本銷售;隨後吳進寶之子吳羅松與好友李金川、李玉藏共同向三義日本美術教師學習雕刻理論與技巧,奠定三義木雕基礎。台灣光復之後,另位三義居民劉恴春成立興業物產,從此開啟三義木雕風華年代,全盛時期以「百吉行」為中心,木雕產業靠著外銷日本與美國養活超過80%三義人,但隨著中美斷交、石油危機、全球經濟衰退,加上部分不肖商人缺乏誠信的以楠木假冒樟木銷售日本,三義木雕一度蕭條。隨後因大家樂賭風帶動大型奢華雕刻品熱賣、三義交流道開通、全省木雕師陸續齊聚三義並轉型創作、大陸廉價木雕傾銷來台,種種關鍵事件一步步推動三義木雕從工廠代工昇級走向藝術創作。民國84年三義木雕博物館成立後,一系列的木雕藝術節、木雕比賽、木雕國際交流展、木雕薪傳營,讓台灣木雕在國際擁有一定地位,奇木巧雕風格全球聞名,並持續傳承與發展中。
本系列284筆資料記錄了三義木雕的發展歷史,也記錄了多樣的木雕工法、風格演變、重要關鍵事件、木雕產業中的人事物,以及數十位當前仍在三義開設工作室,持續從事藝術創作的木雕家名錄;各細項數量包含活動/事件 32筆、無形文化資產9筆、組織2筆、空間10筆、作品/文物22筆、三義木雕人物68筆、木雕師個人年表58筆、各式影音資料83筆,合計284筆,多元角度可完整呈現三義木雕超過百年的風華、起伏與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