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重訪西湖


〈重訪西湖〉是吳濁流在1975年發表於《台灣文藝》的文章,談及過去與西湖的關係。1922年,吳濁流因為在新竹州教育課募集教育論文時投稿〈學校教育與自治〉,激怒當局,開始了15年(直至1937年)在西湖地區的生活。對此,吳濁流稱之為「左遷」,卻也對西湖生活的幽靜無爭感到懷念。畢竟離開西湖以後,吳濁流在關西又與日本人起衝突,「左遷」到馬武督分教場,又因為督學污辱教員事件像州知事抗議,無果,辭職抗爭,亦無果,「於是我離開台灣回祖國。」該文中亦提及西湖地區在1920至1930年代的當地的文化景觀。西湖在清領時期原是文化地區,當地劉家出過四個秀才,然而日治時期(吳濁流稱「日據」)初始未設學校,吳濁流認為這是殖民統治下的愚民政策。該文除了是吳濁流個人生命史的重要紀錄,也顯現吳濁流畢生的反抗意識。


陳芳明在《台灣連翹》的評論中曾寫道,從《無花果》到《臺灣連翹》都昭示著吳濁流的台灣意識,且認為「由臺灣地方意識進入中國民族意識」的說法是錯誤的。然而在該篇文章中,我們仍會看到「日據」、「祖國」等用詞,《亞細亞的孤兒》又刻劃了台灣知識分子的棄兒意識。吳濁流的國族觀點與意識,在這篇文章似乎也透漏了一些線索。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吳濁流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75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