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的近代詩啟蒙大約在1920年代中期開始成形,日本統治已20餘年,在學校的語文教育奠定了語言基礎;但另一方面年長者與民間大眾都還保有各自的母語,如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而在台灣新文學的推動下,新詩書寫也同時出現中文與日文同時發表的情況。如20年代出生的苗栗重要詩人詹冰與羅浪,在30年代與40年代末期便接受日語教育,因此書寫語言主要為日語。如詹冰便曾在高中書寫俳句,作品也多次刊登在日文刊物上。但二戰後國民政府的接管讓台灣的文壇、文化都受到強烈衝擊,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語言的改變,因此他們成了「跨越語言的一代」,沈潛多年後才得以改為中文寫作,而戰後出生的一代,更到60年代中期以後才得以立足詩壇。
從40年代到本世紀,苗栗新詩界有近二十位新詩創作者活躍文壇,他們的書寫綜觀可呈現以下幾種特色:1.有別於傳統詩人,這些台灣作家受到世界的文藝思潮影響,例如60年代的薛柏谷即有現代主義的影子、80年代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的林宏田、李渡愁等人。2.傳統詩人常有聯吟或結社活動,但苗栗的詩人彼此影響甚少,也少有師承關係。3.屬於苗栗的「夢花文學獎」於民國87(1998)年開創,鼓勵苗栗在地的作家投入文學書寫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