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苗栗傳統文學

清朝臺灣的臺灣文學,主要的創作者多為清朝來台的官員和文士,其系譜可稱之為「宦遊文學」,多為感憤時政風俗或記留山川風土,出身苗栗的詩人作家,或是在苗栗成長、發展的文人如蔡啟運、劉少拔、謝錫光、教讀傳家者如黎瑩、羅新蘭,或參加科舉如黃驤雲、張維垣、丘逢甲等,均有引領地方風騷的實力。在光緒19(1893)年沈茂蔭編《苗栗縣志》,首次為苗栗的自然風情擬了「苗栗八景」。

乙未割台以降,臺灣進入日治時代。除了經歷語言、殖民的轉換期,在日治時代的臺灣,也正處於一個由舊到新的年代,並開始有了臺灣文學社群的出現,其中以詩社的設立最為大宗,苗栗也有蓬勃的詩社發展,先後有「天香吟社」、「栗社」、「南州詩社」等詩社的設立。國民政府接管 之後,台灣的文學生態邁入「跨越語言的一代」的轉變,而苗栗縣作家中如張春華、陳漢初、張漢文、賴江質等,仍持續從事漢文教育、推動傳統詩詞創作,寫下許多文藝傳承的篇章。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 時間起
    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