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苗栗祭祀文學


客家人的歲時、婚嫁、喪葬和喜慶等禮俗,最早可追溯到中國古典文學《儀禮》、《禮記》,而這些記載便是祭祀文學最早的根源。祭祀文學又稱祭文、禱文,是在節慶、神誕、祭典時,舉行祭祀或祭奠儀式,表示禱祝、哀悼的文章。又可粗略分為兩大類:一、供奉神仙時唱讀的文章。二、祭奠死難者念讀的祭文。前者在宗教儀式上又可分為「祈禱」及「祭祀」二類,祈禱的目的多為崇拜、頌揚、求恕、感恩等意涵。在苗栗近代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為苗栗籍作家王幼華講述義民廟的小說《兩鎮演談》。

苗栗的祭祀信仰以當地漢人的客家信仰為主流。各地的祭祀文學都因地理、風俗、原鄉信仰而有所不同,因此各地也有不同的田野與研究面向。苗栗籍史家陳運棟即是長期投入客家鄉土與區域文化研究的代表例子。除了致力於「客家學」的建立,陳運棟也深入踏查苗栗縣寺廟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資料,是苗栗祭祀文學的重要先行者。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參考資料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禮俗》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