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堂為扶鸞活動進行處、地方信仰中心,主神通常為關聖帝君、九天司命真君、岳飛及豁落靈官王天君,清末至明治時期,台灣的鸞堂信仰一度十分蓬勃。苗栗地區之鸞堂信仰,主要由新竹地區傳來,代表傳教者為彭殿華、劉逢源,如:宜善堂、修省堂、志善堂、感化堂、育化堂、積善堂、崇德堂、重華堂、龍德宮、勸善堂、施善堂、勸化堂及金鸞堂等。許多與鸞堂相關的文人,在台灣傳統詩社中留下作品,如羅明炎、陳俊儒。
鸞堂興盛的動力除了地方文人的參與,也包括戒鴉片煙。台灣明治時期的數個活躍鸞堂,都與戒煙活動相關。另外,苗栗原有的書院,在進入日治時期後,也有轉為鸞堂的案例。由於書院培養之文人不再參加科考,失去原先功能,便轉為治病的鸞堂。許多參與扶鸞活動的失意文人會依附於鸞堂,形成儒生與宗教、廟宇的結合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