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艘王船漂來合興宮

苗栗縣後龍鎮外埔合興宮在乾隆37(1772)年建廟時,原為供奉一品夫人像的「夫人媽廟」。然而19世紀中葉開始,40年內先後漂來3艘王船停泊於附近海灘,王船上的神祇由信眾迎回廟中供奉,擴建後的廟遂改名為「合興宮」,更因曾有3艘王船停泊而有「王船的故鄉」之稱號。過往船內的神祇、器物現在供奉於廟內,連同廟方新造的木製王船,共同承載著當地的王爺信仰與傳說,使其傳誦不衰。

清朝時泉州有遇瘟疫便在海上放流王船的習俗,這些載有神祇的王船有機會順著海流抵達台灣西部沿海的港灣聚落。後龍沿岸與大陸直線距離近,先後漂來了3艘王船。第1艘王船是清同治8(1869)年農曆六月初四日在合歡石滬內發現,由福建泉州晉江縣石頭街文興宮送出,船內有七府王爺與夫人神像;第2艘王船是日本明治36(1903)年農曆六月十九日在蠔仔掘 (現今外埔港)發現,來自晉江縣富美鄉石頭港,船名金慶順,船內載有金、邢、雷、萩、韓、池、章等七府王爺;第3艘王船在明治41(1908)年農曆六月十四日,於合興宮西北方約600公尺靠岸,同屬第1艘王船的文興宮,船上祀奉蕭、廉、邢、沈等四府王爺及夫人。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檔案授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