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海豚的危機

白海豚,因為常於媽祖誕辰前後現身台灣沿海,因此在台灣被稱為「媽祖魚」。台灣的白海豚大約分布在苗栗縣龍鳳漁港,到台南北邊將軍港間,生活在水深30公尺、距離岸邊6公里以內的沿海水域,因為靠近人類活動區域,因而面臨棲地消失、水下噪音、淡水流量減少及污染,和遭到漁業誤捕的生存威脅。民國97(2008)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經將台灣的白海豚,列入極度瀕危的最高保育等級。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調查,從民國97(2008)年到民國105(2016)年的迴歸曲線分布來看,台灣的白海豚族群數量趨勢是每年少1隻,但保守估計是每7到10年死亡一隻才算平穩。

台灣第一座在苗栗竹南的離岸示範風場,民國106(2017)年2月已併聯發電。但政府保育白海豚的措施尚未啟動,離岸風場的打椿、施工船隻往來和數百架風機營運的噪音,可能會導致鯨豚聽力損傷、干擾牠的行為,讓牠拋棄生活的棲地,也可能遮蓋鯨豚之間回聲定位的溝通、繁殖和獵食,長期噪音對於生理、免疫也有負面影響。從香港填海造陸的研究案例來看,只有填海工程和工程船的干擾,沒有打樁的衝擊性噪音,白海豚就已經退到10公里之外的珠江口,而台灣的白海豚則是無處可躲。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