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城之稱的苗栗縣,東倚雪山山脈、西臨臺灣海峽,其地形大致分為平原、臺地、丘陵和山地,除臺地外,地形由東向西、由山向海,高度漸次下降規則地排列,大小流河橫貫其間。這樣的地理環境牽動了人們如何與這塊土地的互動,從開荒闢墾、族群活動以至產業發展,山、海,書寫了苗栗的發展史,也刻畫出不同地域獨具的文化特色與記憶。
清代時期由西向東、由南向北,從沿海平原再到內山的拓墾動線中,苗栗即因境內丘陵起伏,山多田少之地形,成為相對較晚開發之區域。苗栗的西側,地景由河川下游的沖積平原與海岸線共同形成,竹南和後龍挾港口之利率先登上苗栗拓墾的始頁,航運和貿易曾經繁華一時,也造就濱海特殊的沙丘景觀;沿著苗栗兩條主要河川後龍溪與中港溪,也扮演了聚落形成和運輸之命脈,流域間的鄉鎮依其地勢先後開墾;再往東半部,層層的山岳險阻,雖大致推遲了漢人移墾的腳步,但藏在其間豐富的天然資源如林木、樟腦和茶葉,促成了大批粵籍漢人往此內山挺進……高占一半以上的山地丘陵,加上東西向河流橫切零碎,致使苗栗區隔出山海分線的地域特色,每片土地承載著不同的地理景觀、產業發展、常民習性與文化特色,在山、海、溪流的舞台上演著繁華與滄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