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栗社八景詩

苗栗八景的產生最初於於光緒19(1893)年間編纂之《苗栗縣志》中所記載,當時全島各地不斷提出屬於各地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互動的「八景」,各地詩社也以此為題展開吟詠活動。在此風之下,苗栗縣的詩人展開了新一波的苗栗八景吟詠活動,栗社詩友也依照前賢之例另擬八景詩,其中八景包括以下:三臺疊翠(苗栗東方之三臺連峰)、雙峰凌霄(銅鑼雙峰山)、銀綻綺霞(大甲鐵砧山)、玉山霽雪(苗栗東南遠望最高之峰)、馬陵小海(造橋鄉潭內)、蛤市浮嵐(公館福基後龍溪上連峰之景)、礦窟響泉(公館出礦坑)、吞霄漁艇(通霄虎頭山望海景)。

苗栗多山臨海的地形造就八景題材多以山、海的自然資源及相關的人文活動主,如栗社詩友賴江質之八景詩即除涵蓋日治時期栗社曾詠誦過之雙峰插漢、虎嶼觀潮、磺山噴火等勝景外,亦包含苗栗宗教勝地獅頭山、法雲寺、特殊礫岩地形著名的火焰山、明德水庫等名勝,詩作中除了地景的描繪,也以淺白的用語結合地方史事及掌故,將苗栗的鄉土特色表露無遺。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苗栗縣詩人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83
  •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