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柟,字子嘉,號鈍庵,清領時期苗栗縣重要遊宦的古典詩人。廣東南海人,生於咸豐元(1851)年,卒於光緒27(1901)年。著有《鈍庵詩草》。光緒11(1885)年渡海來臺,後隨劉銘傳前往苗栗卓蘭、大湖一帶招撫番民有功,成為墾戶,得以在中部沿山之野招來佃戶耕種。光緒13(1887)年任撫墾局委員期間興辦蠶業,曾從廣東聘請師傅至台協助蠶業發展、留駐卓蘭大坪林地區鼓勵民間養蠶,為清代大湖地區蠶業發展之推手,相關事蹟記載於今日國立大湖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蠶絲教育館前方的「大湖地區興辦蠶業130週年紀念誌」。
梁成柟娶當地女子為妾,學習泰雅族語言,因此得到當地原住民的愛戴。乙未割臺,梁成柟離開苦心經營之地,之後也曾回到台灣寄居霧峰林家,光緒24(1898)年曾留下與日籍官紳應酬賦詩的報導,心態不得而知。梁成柟留下的詩作很多,例如〈大湖感事〉、〈隘丁行〉、〈重午日入山由苗栗至大湖〉等作品,筆下的百年前卓蘭、大湖、泰安附近展現原始、荒莽的形象,讀來有身歷其境,陰暗撲鼻之感。作品受杜甫及中唐白居易等新樂府詩風的影響,具有記實的特性,寫叢菁惡林、蟲蛇野物、番民血性、佃農境遇,意象鮮明,鬼氣森森,有奇崛鬱勃的美。梁成柟不尚音韻,詩詞平易近人,也有韓愈以文入詩的作法。梁成柟的作品為苗栗南方山區留下寶貴的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