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溪是貫穿苗栗縣北部的溪流,康熙53(1714)年臺灣北路營參將阮蔡文開始招募大量漢移民入墾,開啟漢人在苗栗以及中港溪的開墾事業。康熙末(172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記載了漢人移民竹塹、後壟地區,並種植黍與芝麻等作物。當時芝麻是竹塹重要的出口物資,有眾多商船往來後壟、中港、竹塹各港口販運芝麻。而中港溪的大規模開墾始於乾隆25(1760)年,此時是漢人來臺最盛時期,也是中港溪中、上游開墾之始。同年原住民中港社人被迫遷徙往當時的「番社庄」方向之後,中港一帶漢人又大量增加,中港舊街於焉形成。嘉慶年間平原和山坡大多被開墾,墾民逐漸往中港溪中上游前進,侵占原住民擁有地。
道光以降,「番界」已有名無實,官府和漢移民一同大舉入墾山地;頭份開始建有埤圳引中港溪溪水灌溉;這時原住民被迫從中港、後壟等地,頭份、斗煥坪、內灣等地,以及大湖、獅潭等地,逐漸集中在當今居住地。同時三灣開始有墾民,小銅鑼圈一帶漢人與原住民間有激烈鬥爭,後來由漢人開墾成功。咸豐年間樟腦業興盛,入山採樟腦事業加速內山開闢;三灣始設水利設施灌溉田地。光緒初年官採「開山撫番」政策,此時三灣大致開墾成功,新一批企業家,包括黃南球等人進入內山原住民地界。光緒年後,南庄地區的原住民部分有降服清廷的意願,官以漢化原住民協力使未其他原住民歸順朝廷,漢人也招來原住民一同開墾原住民之地,並依舊時常發生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而日阿拐(1840~1903),賽夏名Basi Bunai,又名akuai。為閩南裔漢族人,此時在政府與原住民之間扮演著重要腳色。日阿拐整合賽夏族各社共同開墾獅里興,以抵抗漢人入山開墾的威脅,被推舉為「總頭目」,也因為與政府關係良好,曾協助政府招撫「生番」,爾後獲賞軍功六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