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溪是苗栗境內最主要河川,流經泰安、大湖、獅潭、公館、銅鑼、苗栗、頭屋、後龍等8個苗栗主要鄉鎮市。康熙53(1714)年臺灣北路營參將阮蔡文開始招募大量漢移民入墾,開啟漢人在苗栗以及後龍溪的開墾事業。後龍溪主、支流流經的8個城市,除泰安鄉之外,其他地區皆於清代時期陸續由漢人自下游溯溪而上開墾完畢。
漢移民主要從事闢地與農業生產,故先選擇地勢平坦、取水容易的區域先行開墾,包括河川兩旁的沖積平原或河谷平原。清乾隆年間,來臺的移民潮達到高峰,此時後龍溪中游的公館、銅鑼、頭屋已部分開發,而下游最早開發的後龍、苗栗地區也已形成人口聚集的熱鬧市街,僅剩獅潭、大湖、泰安鄉依舊是原住民的活動區域。到了嘉慶年間,拓墾雖因原住民的奮起抗爭而減緩,但漢人勢力卻仍持續往內山擴張,以致同治年間,八角崠山脈與關刀山山脈以西皆已開發完畢,至於關刀山山脈以東地區除泰安鄉以外,則陸續在光緒中葉開墾完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