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鑄漿成形法

鑄漿成形法在日治時期傳入臺灣,並在1970年代成為苗栗大量生產日用陶瓷和裝飾陶瓷的方法。鑄漿成形法可用來製作各種規則或不規則的陶器,包括花瓶、食器、裝飾陶瓷等,首先須製作原型並翻成母模,再製作石膏工作模型,並把黏土原料用球磨機研磨成泥漿後,鑄入石膏模型內,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在模壁吸附到所需厚度時,倒出多餘泥漿,脫模後即可得到中空的坏體,一般市面上常見造形一致、價格低廉的陶器,多是利用鑄漿成形法製作而成的。

後來更進一步發展出高壓鑄漿成形技術,石膏模型層層相疊,泥漿置於高處,利用高度的落差,透過管子將泥漿鑄入石膏模型中。石膏模鑄漿成形法代表著臺灣陶瓷走向現代化的指標之一。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陳怡禎
  • 檔案授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