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土條盤築法

土條盤築法又稱「擠坏」、「手擠坏」或「土內走」,是最早的傳統手工陶瓷技法,不依賴製陶機械工具,大部分用於製作大型器物,例如大水缸、甕等;又因為陶器師傅在利用此技法做陶時是向後退的,所以也有人以「倒退嚕」來形容土條盤築法的手藝。苗栗地區日用陶器起源於日治時期,日本人岩本東作於公館發現適合製作陶器的黏土,再加上天然氣被開鑿挖掘,使得苗栗具備發展陶瓷的優勢。由於缺乏技術人員,日本人岩本東作引進常滑燒或是關脇釜次郎的會津燒等日本「手拉坏」的製陶技術;同時有擅長徒手「土條盤築法」的福州製陶師傅李依伍、林榮飛等來臺,與日本陶師不同的技術,因此苗栗地區的陶師幾乎兼擅兩種技術,成為苗栗陶的特色之一。隨著時代發展,大型陶甕、水缸的需求量減少,傳統窯廠漸沒落,目前苗栗銅鑼窯第三代窯主張維翰是國內少數會土條盤築法,製作大型甕缸的陶師。

土條盤築法,不依賴製陶機械工具,將黏土練好之後,先做器物的底部,再把黏土搓成直徑約十公分之土條(又稱為「土蛇」),將其擱在手臂至肩膀之間,以雙手一推一擋,將土條由下往上層層盤繞,並將土條與土條之間接合穩固,直到想要到達的高度為止,再以拍陶用具拍打出型體直到完成。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陳怡禎
  • 檔案授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