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包仔窯

包仔窯,因燒成時間長,所以可燒出較厚、較大的磚瓦,也較能表現出紅磚古樸的特色。外觀略呈橢圓形,通常多為二、三個窯爐並列。窯爐的主要結構可分為燃燒室、窯室與煙囪三個部分。包仔窯的窯門在最前方,入窯、出窯均在此出口。包仔窯較特別的地方即封窯後,投柴口留在窯門上。窯門後為燃燒室,一些業者會在燃燒室的地上挖一個洞,上頭架設爐柵,作為燃燒時的積炭坑;燃燒室連著窯室,因此包仔窯並沒有固定的擋火牆。為防止燒成時火焰直接接觸胚體,通常業者會在裝好窯之後,另築一道擋火牆於胚體與燃燒室之間;擋火牆的底下預留一排排的煙道,可以促進燃燒效率。燒窯時,窯門除了在中間保留一個投柴口之外,下方還會留有三、四個進風口,以便讓新鮮的空氣進入燃燒室,促進燃燒。包仔窯是屬於一種「半倒焰式」的窯爐,通常會設置三支煙囪,一方面窯內火焰的氣流可以分布平均;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降低煙囪的高度。煙囪背面有一「節氣口」,是控制降溫時的重要調節閥,燒窯師傅得以從此處判斷窯內溫度。

苗栗縣後龍鎮的「協明窯業」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拆除。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陳怡禎
  • 檔案授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