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龍溪的人文環境:下游的考古遺址

後龍溪是苗栗境內最主要河川,流經泰安、大湖、獅潭、公館、銅鑼、苗栗、頭屋、後龍等8個苗栗主要鄉鎮市。針對後龍溪流域史前文化所做的考古挖掘較少,除了後龍溪下游的考古挖掘於昭和18(1943)年一位日人在後龍鎮龍坑里發現遺址外,較大規模的是民國38(1949)年起全臺陸續進行的考古調查工作。根據這些遺址,考古學家將後龍溪下游平原依時期分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紅毛港系統、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佳里類型,金屬器與金石並用的後龍底類型,以及史前文化最晚期的新港類型。

後龍溪下游考古遺址無論哪一個類型,都未能確認這些史前文化的主人是誰,其主因是臺灣海峽的海水面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時,較今日海面高2到4公尺,換言之後龍溪下游平原地區當時仍是海洋,因此遺址主人曾經歷遷移。不過有考古學者推測後龍底類型所對應之住民可能是道卡斯族。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