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釉,以鉛為主要助熔劑的釉藥,清代隨著漢人來臺並紮根,多於寺廟建築中發展起來,苗栗縣頭份義民廟、西湖五龍宮等都可見其蹤跡。中國的鉛釉陶器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漢代的漢綠釉,一直延續發展到唐、宋、遼、明、清各朝代,其中以「唐三彩」最為著名,還有清代道光年間廣東五嶺以南(過去稱為「交趾」)而得名「交趾陶」。鉛釉在700°C左右即開始熔融、增加釉面光亮度、呈色鮮明艷麗,是臺灣最早使用的低溫釉藥(燒成溫度低於1000°C的釉料)。
福州陶師林榮飛在臺中沙鹿時期的陶器大多施以鉛釉,常用之鉛料有「光明丹」之稱的鉛丹,呈現橙紅色。來到苗栗後,由於土質不同、燒製溫度不同,因此沙鹿的鉛釉在苗栗無法使用。廉價的廢電池鉛釉,自太平洋戰爭後開始流行,延續到光復之後仍在傳統窯場中普遍使用。然而鉛為劇毒之重金屬,其燒製溫度低,成品質地較為鬆脆,釉色容易於使用或清洗時受磨損脫落,影響人體健康甚大,後來公賣局規定禁止使用鉛釉製作酒甕酒器,改用灰釉為其主要釉藥。大陸的陶師引入、加上日本與歐美技術的輸入,使苗栗陶瓷釉藥越加多采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