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魚藤坪橋興建於明治40(1907)年,由久米組承攬營造,魚藤坪派出所負責工程。派出所所屬的三叉河出張所所長稻垣兵太郎,自帝國大學土木學科畢業後專職鐵道工務,負責明治35(1902)至明治41(1908)年間三叉河到葫蘆墩的工程,期間曾有一年由鐵道部派遣至歐美考察。正逢日本快速吸取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工業技術,魚藤坪橋的工程從人才、鐵桁建材到磚砌技術,處處顯現日本與西方技術的融合。
當時的橋樑多是全鋼板橋或鐵桁,舊魚藤坪橋是個極少數的例外,除了板桁與鐵桁外,還使用磚石砌造橋腳橋拱。磚由臺北的製磚場供應,砌法則可見西方技術,其磚拱面在原有丁砌中安插順砌的「束積み(lacing course)」手法,是1891年由外國技師Pownall引入日本的拱砌技術,而後也常見於日本鐵路建設。1890年代至1900年代中期,桁架橋的工程技術由美國獨占鰲頭。魚藤坪橋的板桁由設立於台北的大阪汽車製造會社製造,200呎鐵桁則來自1898年美國技師Cooper Schneider設計、American Bridge公司生產,1901年至1911年間使用於日本多座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