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政府規劃興築舊山線後,這份工程隨即遇上生態上的重重阻礙,無論是工程建體、技術,還是相關的工程人員,因三義當地的氣候、土壤、材料與環境經歷了各種「水土不服」:缺乏橋樑與隧道建材、一遇開發破壞即多次崩塌的黏板岩地質、當地環境易使人染上瘟疫疾病等,歷經重重困難才在明治41(1908)年完工,成就巍峨的舊山線景緻。
舊山線路段因地形而需建置4座橋樑、9座隧道,加上地形起伏,工程難度本就不在話下。在當地缺凡適用建築材料的情況下,需另外規劃材料運輸的交通。如舊魚藤坪橋的石材,是從北投等地透過河道、海運、軍用輕便線、運搬線、牛車等工具,才能運輸至興築地點。土質不良也形成鐵路工程的阻礙,三叉河和大安溪間的地質多為黏板岩,這種岩層開鑿時必須使用火藥才能成功破壞,然而破壞後的岩層又容易風化粉碎,一遇雨季便崩塌埋沒路線。如第七隧道北洞口,就曾在19個月內驚人地噴發10次的地下水和砂土。此外,工程人員自身的性命也面臨巨大考驗,日本長谷川技師長特別提到:「到了三叉河(今三義),在新開墾地設置辦公室之際,空氣清新水質良好,根本沒想到會發生疾病,但卻蔓延得非常兇猛,奪走了無數犧牲者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