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舊山線橋樑鋼板花樑技術

於明治41(1908)年4月完工通車的舊山線,包含了4座工程艱難的橋樑:魚藤坪橋、內社川鐵橋、大安溪鐵橋與大甲溪鐵橋,其中大安溪鐵橋更是當時台灣最長的花樑鋼橋。在這些橋樑的工程中,鋼板都是重要的角色,因應當地地形條件做出不同變化。魚藤坪鐵橋及內社川鐵橋,同樣都使用鋼板椼樑跨越中型溪流山谷,但為了加強跨徑加長的支撐力,魚藤坪橋發展出鋼板與大跨距雙斜骨架的混用,內社川橋則安置多達8座的橋墩來支撐。大安溪、大甲溪兩座鐵橋需跨越湍急大河,選擇以折弦鋼骨連結、分攤重量,以利於加大跨距、減少擾流。

舊山線的鋼板花樑建設,除了標誌著臺灣橫貫南北經濟動脈的建立,更是日本近代化過程工藝技術的見證。日本在明治維新時,為貫徹富國強兵政策,特別著重工學研究的養成與培訓,鋼鐵工業的自製與經營已在這段時期有了擴展與獨立的空間。臺灣此殖民地的實際環境,山河交錯頗具挑戰性,特別考驗當時日本的鋼板架橋技術,因而舊山線這四座橋樑的技術應用與順利完工,在日本技術史上成為重要的一筆。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洪伊君
  • 創作者
    日本殖民政府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媒體類型
    其他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