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城之稱的苗栗縣,境內高山綿亙、河流湍急,雖然雨量豐沛但雨時不均,農業發展受極大限制,如欲安定地方生活,建設足夠的水庫、攔河堰來蓄水灌溉成為關鍵。日治時期至戰後國民政府來臺,曾進行多處水庫資源調查,所幸苗栗境內可供興建中小型水庫的壩址甚多,已先後分別建設7座水庫。明治42(1909)年扒子岡即有集水用土壩,為境內最早水庫雛型;民國40(1951)年興建的西河水庫雖為最早水庫,但已因功能式微而廢除。其餘水庫依建造年代排序為劍潭、大埔、明德、永和山與鯉魚潭。
如以水系與供水區切入,可看見這些水庫如何提供農業、工業、民生用水滋潤地方發展。北邊的中港溪水系有西河、大埔、永和山、劍潭水庫,大埔水庫雖已位於新竹縣境,但灌溉區域主要為苗栗的頭份竹南一帶;中部的後龍溪水系有明德、扒子岡水庫;南臨台中的大安溪水系有最晚興建、但容量也最大的鯉魚潭水庫,提供大台中地區用水。此外,水庫興建雖淹沒部分村莊、廟宇,但也創建更多景致,如鯉魚潭、明德水庫等處與山巒相映的湖潭水色,已成為水庫未來朝觀光化發展的重要資源。


